育行家备考心路:三个核心心理知识点助我拿下心理咨询师证书

2个月前 (08-14)考生分享4840

作为一名在职场打拼五年、同时要兼顾家庭的妈妈,我一直想系统学习心理学 —— 既希望能帮自己调节工作与生活的压力,也想未来能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专业支持。去年,我选择在育行家报名心理咨询师证书考试,如今顺利拿证回望这段时光,不仅实现了最初的目标,更掌握了能真正落地到生活与职业中的实用心理技能。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备考经历,分享三个对我影响最深的心理知识点,希望能给同样在备考路上的伙伴们一些启发。

一、情绪 ABC 理论:解锁情绪背后的 “认知密码”

第一次接触情绪 ABC 理论时,我就被它的实用性深深吸引。这个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理论,核心是打破 “事件直接引发情绪” 的固有认知 ——A(Activating Event,诱发事件)只是情绪的导火索,真正决定我们情绪反应(C,Consequence)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B(Belief,信念 / 认知)。比如同样是 “考试失利”(A),有人觉得 “一次失败不代表什么,下次努力就好”(积极 B),会平静复盘;有人却认为 “我怎么这么笨,肯定考不过”(消极 B),进而陷入焦虑。

在育行家的课程中,老师用大量生活案例拆解这个理论,还在直播课上组织 “认知辩论”:让我们针对同一事件(比如 “客户拒绝合作”),列出不同的 B,再分析每种 B 对应的 C。线下实操时,老师更是让我们扮演 “咨询师” 和 “来访者”,用 ABC 理论帮 “来访者” 梳理情绪背后的不合理信念 —— 有次我模拟来访者,因为 “同事没回复消息” 而烦躁,搭档用 ABC 理论引导我发现:真正让我焦虑的不是 “没回复” 这件事,而是我默认 “他不回复就是不重视我” 的消极认知。这种沉浸式学习不仅让我吃透了知识点,更在考试的案例分析题中帮我快速找到解题思路,顺利拿到高分。

二、共情技术:心理咨询的 “灵魂桥梁”

如果说 ABC 理论是分析情绪的 “工具”,那共情技术就是连接咨询师与来访者的 “桥梁”。刚开始学习时,我总把 “共情” 和 “安慰” 搞混 —— 比如来访者说 “我失业了,很迷茫”,我会下意识说 “别担心,肯定能找到工作”,但老师指出:这不是共情,而是 “说教式安慰”,会让来访者觉得 “你不懂我的感受”。真正的共情,是 “放下自己的判断,走进对方的世界,用语言反馈你对他感受的理解”,比如 “失业后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这种迷茫和无助的感觉,一定很难受吧?”

育行家的课程特别强调:共情的核心是 “先理解,再回应”,而不是 “先解决问题”。为了让我们掌握这个技术,线上课程会播放真实的咨询片段,让我们逐句分析咨询师的共情话术;线下实操课更是 “魔鬼训练”—— 老师会设置各种复杂场景(比如 “来访者因亲子矛盾崩溃”),要求我们在 3 分钟内捕捉对方的情绪,并用共情语言回应。有次我因为急于给出建议而忽略了共情,老师立刻叫停:“你先别急着说‘该怎么做’,先告诉我,你听到他说‘孩子不跟自己说话’时,感受到了什么?” 这句话点醒了我:共情不是 “解题”,而是 “感受的共鸣”。

考试时,有一道简答题问 “共情技术的三个核心要素”,还有一道案例题要求 “分析咨询师的共情话术是否恰当”,正是因为在育行家反复练习,我不仅能准确答出理论要点,还能结合案例指出 “如何改进共情方式”,这也成为我通过考试的关键得分点。现在回想,共情技术不仅对考试有用,更改变了我与人相处的方式 —— 面对朋友的烦恼,我不再急于给建议,而是先认真倾听、反馈感受,关系反而更融洽了。

三、认知重构:帮来访者打破 “思维牢笼”

学会了用 ABC 理论找不合理信念,用共情技术建立信任,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认知重构—— 帮来访者用更积极、合理的认知,替代原来的消极认知,从而改变情绪和行为。简单来说,就是 “先找到错误的 B,再用正确的 B 替换它”,但这个过程不是 “强行灌输”,而是引导来访者自己发现认知偏差,主动调整。

育行家在课上举过一个经典案例:一位来访者因为 “每次公开演讲都会紧张” 而逃避发言,通过 ABC 理论发现,他的不合理信念是 “只要演讲时出错,别人就会嘲笑我”(B)。认知重构时,咨询师没有直接说 “你这个想法不对”,而是引导他回忆:“你有没有见过别人演讲出错?当时你是嘲笑他,还是觉得‘很正常’?” 来访者慢慢意识到:自己对 “出错” 的恐惧,源于过度放大了 “负面后果”。接着,咨询师再帮他建立新的认知:“演讲出错是正常的,听众更关注内容,而不是是否完美”(新 B),进而鼓励他从小场合开始尝试,逐步打破 “不敢演讲” 的思维牢笼。

选择育行家是我备考路上最正确的决定之一,它 “线上直播 + 回放 + 线下实操” 的授课模式完美适配了我的时间安排,工作日白天要处理工作、晚上要陪孩子,我就利用孩子睡后的时间看直播课,偶尔错过直播,也能通过回放反复琢磨重点内容;周末我会特意抽时间去育行家在北京开设的线下心理能力提升课,课堂上老师会手把手带我们模拟心理咨询的全流程,那种沉浸式的体验带来的收获远非单纯看书可比。

回顾这段备考之旅,我庆幸自己不仅收获了一张证书,更掌握了能滋养生活与职业的心理技能。情绪 ABC 理论帮我理性看待情绪,共情技术让我学会理解他人,认知重构则教会我如何帮自己和他人打破思维局限。如果你也在备考心理咨询师证书,不妨深入钻研这三个知识点,相信它们会成为你考试和未来职业路上的 “得力助手”。未来,我也会带着在育行家学到的知识,继续在心理学领域深耕,用专业能力帮助更多需要的人。

相关文章

两大核心心理疗法:理解人性与助力成长的专业视角

两大核心心理疗法:理解人性与助力成长的专业视角

在心理咨询的专业领域中,不同的理论疗法如同照亮人心的明灯,为咨询师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提供有效帮助提供了重要指引。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BT)与人本主义疗法凭借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实践应用,成为许多心理咨询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托。深入学习并掌握这两种疗法的核心思想,不仅能提升对心理现象的认知深度,更能为未来的专业实践奠定坚实基础。认知行为疗法:重塑认知,改变行为认知行为疗法建立在 “认知决定情绪与行为” 的核心观点之上,认为个体的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并非由事件本身直接引发,而是源于个体对事件的不合理认知。这些不合理认知往往以 “自动化思维” 的形式存在,比如 “我必须做到完美,否则就是失败”...

认知歪曲:解锁心理困扰的关键钥匙

认知歪曲:解锁心理困扰的关键钥匙

在心理咨询领域,认知行为疗法(CBT)是考试高频考点,也是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核心技术之一。而认知歪曲作为 CBT 的核心概念,不仅是考试中案例分析题的 “常客”,更是普通人理解自身情绪困扰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备考心理咨询师证书,还是希望提升心理调节能力,掌握认知歪曲的相关知识都具有重要意义。一、认知歪曲:情绪困扰的 “隐形推手”认知歪曲指个体在加工信息时,偏离客观现实的非理性思维模式,这种思维习惯会自动引发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在心理咨询师考试中,考生需明确:认知歪曲并非 “错误认知”,而是个体长期形成的 “思维捷径偏差”—— 比如有人总将 “一次失败” 等同于 “永远失败”,这种思维看似是对事件...

心理咨询师证书:我的实用经验分享

心理咨询师证书:我的实用经验分享

作为一名在育行家系统学习心理咨询师课程并成功拿到证书的学员,回顾这段备考历程,既有攻克专业知识的艰辛,也有掌握实用技能的喜悦。如今,我想把自己的备考经验分享给还未开始备考或正在备考路上的朋友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切实的帮助。当初选择育行家,正是看中其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实用性。对于还未备考的朋友来说,选对学习平台和课程至关重要。育行家的课程从基础理论到实操技能,循序渐进,非常适合零基础的学员。比如在刚开始学习心理学时,很多抽象的概念让我头疼,像 “感觉阈限” 这个知识点,一开始我总理解不透。但育行家的老师并没有单纯地照本宣科,而是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比如我们在安静的房间里能听到很细微的声...